场营销、售后服务、资金周转、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等管理基础,优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供应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完善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保证体系,积极推行计量检测确认和质量、环境等体系认证活动。
(十八)弘扬企业创新文化。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向创新要市场、要效益、要发展。引导企业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各项管理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十九)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突出重点,逐步推广。开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试点,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引导和激励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尤其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改善工作环境、规范劳动用工、保证职工安全和健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守信、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鼓励企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等,回报造福于社会。
五、促进工业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制造体系
(二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积极在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着重抓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以构建企业、产业之间循环链为主要途径,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资源,创建各具特色的循环型区域、园区(块状经济)和企业。
(二十一)加强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导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强化能源计量工作,完善能源统计、污染减排台账和月报等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及相关奖惩考核机制。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加大对高耗能单位、公共设施用能及产品能效标准、行业设计规范等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深化化工、医药、制革、印染、造纸、电力热力、冶金、建材、酿造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二十二)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组织实施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和技术,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鼓励工业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推广节材新技术、新工艺,减少原料物料消耗。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积极盘活存量建设土地,促进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建立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扩大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健康有序发展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二十三)推进清洁生产。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大对重点耗能、耗水和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创建一批高水准的绿色清洁企业和“零”排放企业。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工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十四)加强对工业创新的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创新工作,把工业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工业创新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