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着力提高发明专利技术特别是国际专利技术的数量和比重。高度重视专利检索、专利引进利用和专利的二次开发。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完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工作机制。
(六)加快工业技术赶超步伐。坚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快提升工业技术水平。组织实施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培育一批产业装备和主要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行业,形成一批技术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规模效益位居全国同行前茅、对产业具有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企业,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
(七)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支持工业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本企业实际,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的应用,实现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支持行业门户网站和企业网站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三、加快产业结构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八)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能源、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对工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高端的高新技术企业。
(九)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基础和优势,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使用和生产,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档次。着力开发生产大型成套设备。做精做专做优电器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现代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轻工机械、电子专用设备、高端机电产品和机电基础件等。积极发展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专用车、特种车、大型船舶、特种船舶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推进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延伸和整合提升。
(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从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主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为主转变,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基地。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十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对工业创新发展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工业设计、品牌策划、广告制作等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产权交易、检测认证、人才培训等产业和中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通过剥离整合企业内部服务性业务,发展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
(十二)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块状经济为依托,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