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辐射范围广、影响面大的中心商业圈,吸引农村及周边地区的购买力,拉动消费,促进我市商贸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到2010年,争取完成商贸设施投入15亿元,基本完善我市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
2.大力培育特色街(区)。结合我市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城市发展和商业街形成规律,做好特色街(区)的规划布局和特色定位,培育和建设特色街、专业街、步行街,鼓励中小百货商店向超市、专卖店和特色商店发展,引导经营范围相同的专业店相对聚集,扩大效应。制定特色街(区)发展管理办法,通过政府扶持监管、企业主导经营方式,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核心品牌的商业街(区),推进我市特色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期内重点建设江滨路特色休闲餐饮一条街、新客站站前大道餐饮休闲购物一条街、市心街传统商业老字号一条街、鹿溪路大型超市商业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城北风情美食特色购物步行街、大南门商业步行街、中山路金融科技信息街、南门路机电专业街、西山底特色休闲一条街以及西山健身公园、须江公园休闲园、双塔文化主题公园等特色主体商业街,形成“十街、三园”的特色街(区)经济分布区域。
3.抓好商贸流通业建设项目的储备。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广开思路,深入调研,做好商贸流通建设项目的储备,建立重点商贸流通建设项目库和我市商贸流通产业导向目录,加速项目的包装、对外招商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紧紧围绕“特色推进”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扩大开放,增加投入,积极发展休闲商贸、旅游商贸、文化商贸等区域特色商贸。
(三)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1.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主题,改造、提升、完善我市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加快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和老城区商业设施改造。重点发展社区中小型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早点快餐店、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实施“便民服务”工程,积极发展洗衣、修理等便民生活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要,保障社区能基本满足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使我市社区商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2.规范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强对会展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引入先进的办展模式,加快培育会展经营主体,继续抓好中国(*)蜜蜂文化节、**木材交易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培育新的展览会,积极承揽各种大型会议。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业,着重发展厂商租赁,扩大租赁业务范围,促进新型租赁产品创新,重点扶持大型租赁企业。加强拍卖行业规划管理,进一步拓展拍卖领域。加强对典当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管理,优化布局,进一步促进旧货业健康发展。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四)培育重点商贸流通企业。
引领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鼓励流通体制创新,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并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快速实现规模扩张,提高规模效益。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整合资源,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优化配置,健全管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