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工业提升,在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上要有新突破
抓主导产业培育。要在继续改造提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六六”产业的基础上,对具备较大规模和发展空间潜力,较高产出效益和财政贡献,且有利于吸引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扩散,能形成特色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培育领军企业、开发补环产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为重点,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做大产业总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通过3-5年努力,逐步形成2-3个支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要着力扶大做强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加大引进力度,加快推进丽人集团高档纤维板、源光照明公司节能灯管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市内企业通过收购、合作、参股或开展“二次创业”等途径提升竞争力;出台企业上市扶持政策,促进红火、双氧水、纪元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占领市场和资源,大力培育区域性企业集团,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企业45家、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1家。
抓工业平台拓展。要围绕“一心三区”总体空间布局,完成城北工业新城、中部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区等总规及详规编制,深化细化强化“二区四基地”规划。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的功能配套,提升平台开发档次;抓好山海协作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做好莲华山区块前期开发工作,探索建立中部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区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实行规划、开发、政策、管理“四统一”;研究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其“造血”功能和滚动开发能力;最大限度地加快征地、拆迁、平整、配套进度,确保全市年内有2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滚动开发。发挥项目落地审议协调等机制的作用,把好产业、项目准入关,严格按照各平台功能分区要求促进产业、企业集聚发展。要超前谋划,切实做好连片优质土地的“留空留白”,努力为承接大项目、好项目预留空间。
抓科技服务创新。要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牌保牌力度,力争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充分发挥技改贴息、科技创新、专利补助等专项资金杠杆作用,鼓励企业对接国家“863”、火炬、新产品计划项目,争取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以上。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争取专利授权量100个以上。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上海高校*产学研工作站、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科技信箱等科技服务平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力争8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同时,要积极举办和组织参加科工会、展销会等活动。
抓节能减排。要深化生态市建设,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扩大清洁生产试点,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做到“治旧”、“控新”两手抓,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清洁型转变,确保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家、绿色企业1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强化节能降耗,启动实施30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分解落实能耗控制责任指标,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加快实施水泥行业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改造;成立能源监察大队,加强对企业节能工作的监督指导。推进污染减排,启动新一轮三年环境污染整治,认真做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重点污染企业的跟踪监测;鼓励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继续抓好*经济开发区江东区、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等区域的污染企业整治;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清湖至十里牌区块排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