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事业。加快*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立文化艺术创作基金,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家、名角、名嘴,创作一批体现*特色的名曲、名戏、名作,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艺术创造。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建设一批专业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打造东大街、楚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提升西楚文化、项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酒文化等区域文化,努力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做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放开文化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文化产业和项目。组建并支持*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着力培育网络、动漫、博览、演艺等产业项目。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各类文化市场,推动烙画、桃雕、草编、花卉等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和文化衍生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社区、校园、广场、企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完善文化“三送”、“三乐”运行模式,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市所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扶持,建设和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文化村、文化镇。采用购买、补贴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推动文化向基层延伸。
10.加快现代传媒建设,提升形象传播力。不断提高新闻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的宣传引导水平,增强*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塑造城市形象。围绕建设“创业城”和“生态城”的目标,把城市精神和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系统,延伸至城市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努力使创业之城的名声更响、生态之城的影响更广,使*城市对外形象特质更加鲜明。
提高传播水平。充分发挥报纸、杂志、书刊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广播、影视、网络等新型传播手段,尽快形成政府、社会相结合,内宣、外宣相配套的形象传播体系和格局。
扩大传播途径。广泛开展节庆传播、旅游传播、文化传播等城市形象宣传活动。提高创业文化节、西楚文化节、骆马湖渔火节、沭阳花木节、泗阳杨树节、泗洪螃蟹节等节庆活动水平,以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会品牌。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种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主题论坛、专题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层次。
三、促进措施
城市软实力建设和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用长远眼光在战略层面上进行系统谋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11.制订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提升城市软实力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一同部署实施、一同检查考核。建立*城市软实力综合考评体系,定期评价,以引导城市软实力建设工作。
12.细化目标任务。各县(区)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职能部门要对照本《意见》目标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分步实施,把软实力建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活动和工作举措。
13.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软实力规划实施的牵头协调。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软实力各项目标任务的督促检查,确保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