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的生态人文优势,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历史文化遗迹、平原森林和滨湖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品牌,加大对骆马湖、洪泽湖、嶂山森林公园、乾隆行宫、项王故里、*花卉博览园、运河风光带和黄河风光带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力度,打造生态旅游景点;加大乡村旅游规划与发展力度,打造生态乡村,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力争建成国家级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以上。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打造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高地,到2012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四、加快建设生态人居环境
实施“蓝天”工程。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和能源改造工程,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建和新、改、扩建火电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装置。到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5.0千克/万元以下。加强对车辆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提高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强化对建筑施工现场及道路运输扬尘污染的防治和管理。积极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全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建立秸秆综合利用责任机制和秸秆禁烧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控制秸秆焚烧,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实施“碧水”工程。加快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到2012年,全市污水处理规模达32万吨/日,每年削减cod排放量1万吨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全市1/3以上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所有康居示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要同步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实施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实现湖水进城、水质提升。加快运河沿岸企业搬迁步伐,确保年内完成搬迁任务。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度,加强对重点河流、重点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确保国家控制断面和省、市界断面水质达标。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水质环境应急预警机制,确保饮水安全。
实施“宁静”工程。优化声功能区划的空间布局,建立噪声管理长效机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及生产工艺。扩大城区机动车禁鸣范围,加快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文教区等敏感区周围的绿化建设。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治理建筑施工噪声。强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管理,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到2012年,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实施“绿地”工程。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人每年植树3─5棵,加快建设绿色庄台、绿色通道,完善农田林网和河湖防护林网,实现非耕地绿化全覆盖。到2012年,全市成片林达26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达132万亩,杨树总株数达1亿株,活立木蓄积量达1100万立方米。积极推广林菌、林禽、林畜等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地立体式复合经营。深入开展广场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建设城市公益林、党员先锋绿化林、团员模范林和公务员林等,确保把中心城市22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绿化精品工程、53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绿化景观工程、21*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绿化生态工程,进一步彰显“生态*、绿色家园”的品牌优势。
实施“靓城”工程。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