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推进三项重点产业。围绕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龙头企业现代化、产业经营集约化”的目标,坚定信心,持续抓好核桃、茶叶、蚕桑3项重点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市计划新植核桃42万亩,基地总规模达到300万亩,产量2.4万吨,产值7亿元;新植茶园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8万亩,种植面积达52万亩,采摘面积43万亩,产量2.8万吨,工农业产值4.8亿元;新植蚕桑1.6万亩,总面积达13.6万亩,养蚕11.3万张、产茧3474吨,实现农业产值6900万元以上。
(四)加快培植特色新兴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开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在开发培植山葵、食用菌、红花药材、石斛、甜柿、红花油茶等特色新兴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新产业。
(五)不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紧紧围绕“抓林改、建产业、促发展、创和谐”目标,突出抓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两大主题,加快中低产林改造,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缅边境森林防火通道等重大林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人工种植木本油料67万亩(泡核桃42万亩,红花油茶25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4亿元以上。
(六)继续拓展水产养殖产业。进一步加强渔业新品种的引进繁殖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断提升渔业综合效益。计划库、塘、坝养殖面积5万亩,实施稻田养鱼24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渔业总产值3.9亿元。
(七)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市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沟通和协调,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使全市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全市计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次,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万人,开展重点培训5万人,实现有序输出0.5万人,全市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5亿元。
(八)认真组织实施民心工程。一是扶贫开发工作要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外资扶贫、老区扶贫和社会帮扶等九项重点工作,突出“一体两翼”工作重点,按照三个“六有”目标,争取投入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2.5亿元以上,实施整村推进220个自然村,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易地搬迁1600人,争取解决和巩固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二是建设沼气池12500口,其中农业部门8000口、林业部门2500口、扶贫部门4000口。三是解决1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困难。四是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九)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三村”、“五化”、“十有”的工作目标和“八坚持八推进”的工作要求,遵循重点打造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整合项目推进一批、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面上覆盖一批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计划实施试点500个,在布局上,通过争取省级重点村和地方财政扶持建设100个、依托其他支农项目整合400个。计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9.5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2000万元,争取省级重点村补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