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素质。第二,在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要十分重视过硬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要学好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第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相应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第四,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战线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全面的、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在世纪之交,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础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出职业教育特色。这既是职业教育战线落实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
三、推进教学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建立有利于调动学校、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要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要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建设好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切实加强实验、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要增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校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咨询组织中要有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充分发挥他们在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五、职业教育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建设。国家教委将依托地方和行业,到本世纪末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建设一批示范性骨干专业。省地两级要加强对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管理,坚持专业设置的基本标准,在行业参与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六、结合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按照专业建设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系列。课程和教材门类繁多,更新要求快,改革和建设必须调动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行业和企业以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教委要研究制定课程改革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