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闲置处理政策,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提升土地使用效益。
22.全面开展“三旧”改造。科学编制“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注重集约利用土地、注重创新投入机制。研究出台“三旧”改造扶持政策,鼓励“三旧”改造试点创新开发模式,为全市开展“三旧”改造提供典范。强化“三旧”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启动“三旧”改造“绿色通道”,加强对拆迁工作的指导协调,确保“三旧”改造一年见成效,三年大改观。
23.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编制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严格执行项目引进能耗超标一票否决制和节能目标问责制,大力支持企业采用emc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全社会节能运动。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加强污染源分级管理,实行污染源在线监控与飞行监测,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促进镇区按时按质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
2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着力开发低碳技术,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工业企业节水与中水回用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物料循环系统,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其认证费用由节能与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加大省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奖励力度,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列入企业经营成本或其他相关科目。
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25.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组织协调。各镇区、各部门要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制定落实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我市经济发展顺利转型。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内容,把经济发展重点转型指标纳入镇区和市直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镇区、各部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6.推动领导干部知识转型。完善全市干部队伍的学习轮训制度,重点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实现知识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现代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组织实施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拓宽干部队伍的知识面。修改完善《干部学历学位教育奖励办法》,鼓励自主选学,切实保证脱产集中读书学习时间,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工作,组织部分规模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国内名牌高校进行培训。
27.整合财政扶持资金。科学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财政性专项资金,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成立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协调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对象,由原来的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转变,确保做到集中资源、统筹规划、协调实施、突出重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现代产业100强及《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主要投向鼓励企业开展技改研发、科技创新、清洁生产与节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和审计,探索开展竞争性和风险投资扶持方式。
28.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