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支持我市企业组建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对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研发机构,科技融资予以倾斜支持。积极组建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化。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对科技特派员及其创新团队与派驻企业申报获批的科技计划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扶持,对符合政府采购政策的产品予以优先采购。
10.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技术领域的国际投资与合作,大力推广**电气公司跨国委托研发、**镇引进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大桥化工公司并购国外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等成功经验,多渠道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本市企业参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等活动,提高企业持续创新水平。
11.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风电设备、节能新光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提升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共性技术平台的服务水平,抢占产业发展技术制高点。引导国内外科技资源和风险投资机构向区域创新平台集中,强化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检验检测、产品中试、科技风险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提供良好条件。
12.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鼓励本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具备自主创新优势的企业集团。深入实施科技强企计划,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究和攻关。推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13.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政府的专利保护执法工作,推进实施企业专利一站式服务工程。鼓励企业积极申请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对获得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的产品政府予以优先采购。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发展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产权交易平台与股权投资平台。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开展科技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担保,推动科技资源与资本结合。
14.倡导发展创新文化。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经济发展创新思维,突破因循守旧、粗放经营的发展路径依赖,以创新赢取未来。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在全市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研究讨论活动,宣扬追求真理、以人为本和包容宽容的科学精神,促进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强化科学普及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提高招商水平
15.拓宽招商领域。坚持选商引资策略,结合我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目录,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国内上市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团队,向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进行产业投资环境营销,着力引进优质大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以及培训和生产基地。积极参与粤港澳合作,重点引进港澳高端服务业,与我市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认真落实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