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势特色加适度规模,规模化加集约化、产业化,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三抓产品质量安全。启动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实施从投入品源头、生产过程、市场准入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延平区和4个县级市开展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个以上,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等投入品的监测,加大对使用瘦肉精、苏丹红、莱克多巴胺、氯霉素、孔雀石绿、恩诺沙星等查处力度,力争生猪、鲜奶、禽类药残检出率为零,水产品药残、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检出率控制在4.5%和1%以内,确保安全无责任事故。四抓提升科技含量。加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关键是建设生猪、奶牛和肉羊等良种核心群,加大名优水产良种推广,特别是23个场2万头奶牛良种繁育,市水产良种场倒刺鲃、光泽鸿泽中华鳖繁育推广;推广猪禽分批轮养、仔猪早期断奶、水禽无公害旱养喷淋技术、生猪粪便零排放处理技术,斑点叉尾鮰池塘和网箱养殖、水产高密度套养和机械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高效技术,以及种养结合、草畜结合等综合配套技术。五抓科技推广服务。以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为重点,实施“绿色证书”、“科技入户”、“核心农户”、村防疫员“全员培训”工程,开展“一堂课、一份手册”科技入户活动,特别是动物疫病预防、动物免疫、动物检疫、动物卫生安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知识的科技普及。
四要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市政府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改革建立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工作有效运转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各地要围绕建立三大体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及动物防疫保障措施,争取当地政府制订出台相应实施意见,并于上半年完成改革工作。动物防疫工作总的要求是:确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有效控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奶牛“两病”达到净化区标准。突出三大重点措施:一是突出抓免疫,实行禽流感、口蹄疫100%强制免疫,做到“五不漏”和“真苗、真打、真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猪瘟、鸡新城疫等全面免疫,全面推行“村级动物免疫日”和免疫证入户。二是突出抓监测,市本级负责免疫抗体监测抽检,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县(市、区)负责口蹄疫、禽流感每村春季20份、秋季30份免疫抗体监测,病原学、血清学采样(包括棉拭子和血清),每年两次奶牛“两病”监测。三是突出抓保障,重点是人员队伍、防控经费、基础设施和责任机制等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金、预备队和应急演练等应急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疫情巡查报告、排查记录、采集病料等的应急反应。动物检疫工作,要围绕规模场检疫率、定点屠宰检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和上市动物及其产品持证率“四个100%”目标,把好“三大关”:一是动物检疫关。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切实做到“三必检”,即动物离开饲养场必检、动物进入屠宰场必检、动物及产品进入市场必检,推行家禽检疫脚环标识;二是市场准入关。严防染疫动物及其产品上市流通,落实“三必查”,即查畜禽免疫标识、查免疫证明、查检疫证明;三是畜禽调运关。严格准调证制度,强化9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防堵工作,确保疫病不输出、不传入。
五要抓好畜牧污染治理。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要求,坚持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立标本兼治、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近期治理,完成禁建区内143家规模场治理达标,加快其它401家治理进度。综合治理,一是按区域布局发展畜牧业,畜牧禁养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划定到位,引导畜牧发展向疏散区、丘陵山区和草食牲畜转移;二是前移源头治理关口,严把新建场“三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