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调整结构,不断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工业立市战略,整合发展资源,抓好要素保障,着力提升工业发展综合竞争力。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十百千”自主创新工程,培育10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100项省级新产品,形成1000项自主知识产权。继续实施零地技改,抓好250个纯装备投入项目和250个厂房改建加层项目,实现零地技改投入超过工业性投入总量的50%。完成工业性投入超100亿元。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00个,力争主要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继续推动校企合作,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国家级品牌。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向管理要效益。
做强产业优势。加快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引进企业15家、开工8家、投产10家。丰满上马、松门东南工业区块形象,加大*塘南片区块开发力度,推进松航路、纬一路建设,拓展北片区块框架,加快四纵四横主干道路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完善镇级工业集聚点功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鞋帽服装、水产食品、塑料制品等产业竞争力,支持摩托车、电动车、家用电器、泵与电机等产业自主创新。实施新兴产业计划,推动数控机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太阳能、新材料等行业向规模化发展。鼓励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优化要素保障。深入实施“两年”活动,切实开展“五送”服务,认真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帮扶企业克难致胜。深入实施“三百”企业竞赛活动,加快中小型、微小型企业发展。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鼓励企业以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不断完善政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健全百强企业银企帮扶解困机制,新增贷款50亿元。加强金融风险监控,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强弱兼并重组。合理配置工业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提高已供土地开工率。加强企业人才培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体制创新,全力推动农村发展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成村经济合作社换届工作,推进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贴补政策,确保粮食生产面积达37万亩,总产量超14.1万吨。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倾力打造大棚葡萄、*高橙、油桃等精品水果示范基地。加快低产田改造,推进“万元田”建设,积极开发东部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切实抓好防汛防台防旱工作,启动市防灾避灾教育中心建设。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十百”工程和菜单式项目建设,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村35个、达标村85个。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区、革命老区、沿河沿路村庄成片连线整治。加快农村社区发展,推进中心村建设,积极破解农民建房难题。继续实施“百村绿化”工程,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提高四级环卫体系运行效率。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方式,拓宽农民创业创新平台,实现转移就业 5000人。积极推进农(渔)家乐规范化建设。大力倡导社会新风,着力提高乡风文明水平。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入实施渔船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渔业经营体制。大力推广低耗高效作业方式,鼓励发展节约型海洋捕捞业。积极扶持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深入开展水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