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支柱产业对接,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打造“出口名牌”,着力扶持汽车等大宗商品和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生产机构,力争实现产地多元化,主动应对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协作,继续实施回归工程。
(二)着力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
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拓宽发展领域。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田产出率的同时,进一步抓好瓜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育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配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培育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争取完成金清渔港经济区建设前期工作。增强发展后劲。抓好金清高科技农业观光休闲园、桐屿绿心生态区及横街现代农业设施示范区等特色基地规划建设,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合作社,规范改造合作社10家,培育销售产值超5000万元的合作社1-2家。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100个,扩大“农民信箱”平台。加快农技推广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责任追溯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标识与编码体系。探索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推行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深化“全面小康村”建设。抓好村民点选址和详规调整深化工作,继续开展村庄整治,加快旧村改造和“生态村”建设,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76公里。健全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村庄整治成果,加快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工程、“连锁超市”和“放心店”工程,努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实施强村富民工程,鼓励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认真研究村级集体留地落实问题,着力抓好薄弱村帮扶工作,继续引导村企结对;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确保完成培训10000人。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重心下移,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模式,加快实现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着力提升品位内涵,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按照“古今商城、生态都市”定位,突出城市特色和建筑风貌调控,完成“四线”规划编制,强化城市空间管制;加强各类规划协调衔接,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田保护和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结合东方大道二期建设,完善片区规划,大力支持金清次中心建设,同步推进蓬街集镇发展,鼓励新桥、横街在规划、建设方面融合互通,推动中、东部优化整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不断丰满城市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