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加速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确保基础设施投入7.8亿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集中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南片区块基础设施建设,丰满上马、松门东南工业区块形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海洋、港口、滩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医药、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开发精深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打造国内重要的民营船舶生产基地。高度重视标准渔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渔港一期工程,完成箬山港区立项报批,建设一批渔业码头。积极调整渔业经济结构,改造传统捕捞业,发展订单渔业。重视海岸线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推广养殖新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养殖基地。
建设市外*,充分利用市外一切资源。市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跳出*发展*”的理念,坚持大开放、大合作,紧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活力。要着眼于发展壮大*人经济,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在外*人的作用。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举办第二届*在外人士故乡行活动,着力推进“总部经济”和“回归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外商投资园区,积极组织香港、上海招商活动。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把市外资金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和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等领域。重视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快正大集团、tesco等已引资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外贸结构,大力培育新兴出口行业,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争创摩托车、炊具国家级出口基地。增加紧缺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设立义乌*产品展示中心。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开设办事窗口,开展实业投资,积极规避贸易壁垒。切实推进大通关建设,启动建设商检大楼和海关验货场地。加强外事侨务工作,促进对外合作交流。
三、围绕统筹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市域总体规划,重点完善中心城区、中心镇详细规划。开展城市形象设计,提高城市品位。开工建设西环路南延、万泉路东延、万昌路北延,续建横湖东路、东环路、双南路。启动建设九龙汇滞洪区,继续推进总部经济基地大楼建设。加快东门路等旧城改造和城区“退二进三”工作。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重视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推进五龙山公园、保山公园建设,新增城区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完善城市供水、供气网络,加快新城区截污管网建设。实施城市防洪东月河横湖桥段改造。积极开展数字化城管试点,提升城市动态管理水平。
着力加快功能区块建设。优化城市新区发展布局,注重产业协调和功能配套。完成九龙汇核心区规划编制,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体系,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打造现代中央商务功能区。全面推进铁路站场区块建设,基本建成西环路四期、站前广场,逐步形成以客运、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加速推进工业园区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园区集聚带动效应,构建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现代产业功能区。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公交、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扶持政策,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充分发挥集聚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村村新”工程,实施“十百”工程新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