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投入进一步倾斜农村;三是人民教育基金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力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四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努力吸引民间资金对学校给予支持。
9、管理进一步扁平化。高中段校网布局进一步体现“温柔级差”;继续撤并“低、小、散”义务教育学校;继续实施农村小学“1+x”管理模式,并强化“x”学校建设,树立农村完小(即“x”学校)样板典型学校,为全市起示范作用;继续升格3-4所“x”学校。
10、强弱学校进一步“抱团发展”。在总结20*-20*年团队学校“抱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谋划新一轮三年“抱团”发展规划,深化“抱团”发展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强带弱,促进弱校和谐主动发展。
11、继续实施“千人支教大行动”,让支教教师“政治上受激励,生活上有保障,业务上能长进,经济上得实惠”,使之真正安心为农村教育发展贡献青春才智。全市三年1000人支教目标逐步实现,城乡优秀师资逆向流动机制逐步得以形成。
12、继续完善中考“阳光”招生制度改革。继续面向每一所农村初中,面向每一位考生,面向每一位家长,力求政策更臻科学、更贴近农村,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和谐度,并适时延伸到职高招生,塑造“阳光招生”品牌。
13、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管理,规范采购程序。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仪器装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优化配置各学科先进的仪器和设施。启动“浙江省农远二期工程”,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推广和应用“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系统”,保障教育装备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
(三)加大素质化力度,凸显教育品质发展中心。
14、加大办学行为规范力度,大力推进“减负提质”。着重建设“三有课堂”(心中有学生、脑中有课程、手中有方法),实施“三减行动”(减心理负担、减无效负担、减在校时间),开展“三增教育”(增兴趣、增自主、增渠道)。继续总结推广“减负提质”试点经验,科学论证,形成“减负提质”实施方案,在全市推广。积极筹办省“减负提质”工作现场会。
15、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以学科教研员(教科员)为领衔、名师骨干为主体、其它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科研)共同体;设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学科);搭建校际之间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共同发展联盟。持续提升区域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16、切实做好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衔接工作,加强对分类、选课、走班的研究与指导;做好选修课的开设和走班制的实施工作,特别要做好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和专用教室的建设,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
17、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一是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增值评价制度。在教学管理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发展增值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调控、指导、监督与评价。二是启动义务教育质均衡度测评。抓好初中后30%学生的跟踪监测工作。三是组建高考研究中心,拟建高考复习指导中心,实施高中学校质量评估激励机制,努力提高高考质量。
18、以拓展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目标,根据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中小学学科竞赛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市中小学学生智能展示活动序列,形成中小学学生智能展示机制,以强化英才培养的力度。
19、搭建三大平台,拓展德育途径。一是要搭建综合评价平台,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全力落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并将德育考核结果纳入督导评估分值中;二是要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充分利用重大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