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
7、继续实施“三控”和“三限”政策,控制农村教师进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加强学籍学历管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电子化。
8、开展名师骨干教师“千人支教大行动”,有效探索骨干教师从城镇向农村逆向流动新机制,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强化指标,明确支教人数;强化激励,使支教工作务实求效。继续分层次、分类型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务求教师教育在实效性上有新突破。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培养培训教师。
9、把好教师入口关。坚持新教师考录制度,进一步完善“阳光人事”政策;拓宽新教师来源渠道,打破地域限制,加大从非师范类优秀大学毕业生中录用新教师的力度。
10、以中考“阳光招生”制度改革再完善为抓手,进一步贴近农村初中,确保城区与乡村学校的均衡度,改革方案更趋科学,更显和谐。
11、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校域一体化”、“镇域一体化”、“市域一体化”进程。选择若干镇和学校,推广*三小“校域一体化”经验;在镇域范围内实现教师福利待遇同工同酬;力争最后达到全市教师“阳光工资”,待遇一致。
12、做好“三免一提高”工作。即从春季入学开始,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小学生教科书费;免除符合四个条件的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秋季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免收学费制度;大幅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350元、450元,并做到向农村倾斜。
13、继续加强农村完小建设,兑现农村完小奖励政策。制定“新农村教育”系列救助政策,明确对象,形成规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发放,确保弱势群体接受公平教育。
14、继续以市人大跟踪审议为契机,解决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问题,兴建或改建公办中心幼儿园完成4所;创新机制,解决小学附设幼儿园剥离问题,剥离10所以上。
15、加大事业计划的控制力度,尝试改革职教招生方式方法,确保实现职普比1:1。继续解放思想,创业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零距离”。
16、继续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成立第二职教中心筹建小组,确保2009年暑假第二职教中心进入*师范。
17、响应“市外*”建设号召,继续深化拓展东西部合作办学模式与渠道,让西部学生来*学有所成,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18、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职技校;特殊教育继续争创全国、省先进。
19、成人教育注重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完成电大升格。深度调研,规划先行,妥善安排经费预算,更加规范地解决好3万多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20、研究区域教育“温柔级差”原理,继续实施农村完小二级管理体制,升格2-3所完小。
21、努力贯彻落实好温政办发[20*]51 号文件精神,大力度调整高中段校网结构。*、*、*、*、*几个区域校网调整全面推进。
22、实现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网全面改版,实现名师、骨干教师资源网上共享、全程互动,充分发挥其“宣传、服务、研究”的功能。加强高中段数字化实验室建设。
23、团队学校发展最优化,做好团队学校发展三年阶段总结,提炼经验,加强宣传,表彰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