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思路
突出主题,大力实施新农村教育;把握旋律,精心构建和谐教育;深化本质,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基础,继续提升办学条件;严格行风,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二、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校管理,紧扣“新农村教育”主题,围绕“和谐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能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教育,为*“实现三大主体任务,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而不懈努力。
三、重点目标
──升学目标:初升高比例继续提高,全面满足家长的入学愿望,职普比保持1:1;实现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联合艺术学校顺利招生;高考三率和“万人比”保持*首位,跻身全省前列,并力争在考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的学生数上有新的突破;
──建设目标:创建省一级重点中学一所,*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三个,建成中心幼儿园五所,省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若干,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和谐目标:保证四项工程各项指标今年全部完成;安全事故发生率、学生犯罪率和有悖师德行为进一步下降,非正常死亡人数低于万分之一。
──考核目标:争取在*市人民满意机关评议和年度考核中排位比20*年前移三至五位;在*市教育系统考核中继续保持优秀。
四、具体工作
(一)深入实施“新农村教育”
1.加强“新农村教育”理论研究
邀请教育部、教育厅和著名高校的专家对“新农村教育”作深入指导,广泛征求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意见,不断调整、完善“新农村教育”的工作思路、措施和制度,构成科学体系,在“新农村教育的研究”成为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使“新农村教育”朝着科学化、体系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2.确立“新农村教育”财政方略
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依法保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增长两提高”。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视教育还贷和清赤工作。
教育经费大力度向农村倾斜,优先安排、优先到位农村学校发展的经费;教育经费大力度向职教倾斜,不断提高职教办学条件、办学效益,为社会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确保人民教育基金40%的经费用于农村教育重大项目投资和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资助教;出台系列教师奖励政策,重点有序向农村倾斜。
3.建立“新农村教育”评估体系
使“新农村教育”成为市政府对各镇(街道)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研究制定出市政府“村村新”评估体系中的“新农村教育”评估细则。同时,以“新农村教育”为核心,制定对镇(街道)的教育评估和奖励机制,实现督政与督学齐头并进,使各镇(街道)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用足用好转移支付及配套资金、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控辍保学、学校布局调整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促进“新农村教育”踏实开展。
4.实行“新农村教育”互动制度
以新农村教育为主题,以民主恳谈为载体,创立“新农村教育互动制”,以群众、家长、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为重点,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在局机关、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人士层面上,分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