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准”、“师德档案袋”等师德管理和考核制度。以“校本教研”为主抓手,通过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逐步提升其内涵和水平,全力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完善青年教师“一三五八”培养标准,为青年教师成长指明方向。切实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等各梯队教师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通过重点培养,示范引领,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名师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挥名师资源作用,开展名师课堂拍摄、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巡回教学等活动,加强对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年内开展第八届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大比武和师德演讲团巡回讲演活动。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协同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数,通过学校内部挖潜、依法规范用工管理和争取逐步增加大中专毕业生招考录用指标、向偏远农村学校倾斜等措施,缓解师资紧缺的矛盾,满足学校基本教育教学的需求。制订出台农村教师流动若干规定,增强教师流动特别是乡镇间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有序性。优化城乡教师结构,降低农村教师选调进城的比例,按关系不变、待遇不变、职务不变“三不变”原则,从城区学校下派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师招考、职评、资格认定等工作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科学性。完善学区管理体制,探索学区内教师轮岗制度。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认真实施《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江教〔20*〕116号),结合“六大校园”创建活动,着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培育校园精神,构建学校制度文化,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努力建设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年内开展增绿地、增树木、增橱窗、增图书、增文体活动、增文化礼仪教育等“六增”活动,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深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发挥本地、本校自然资源、生源特点、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发展项目,打破“百校一面”和“千生一格”的划一格局,逐步形成“规范+特色”的办学模式。年内开展以“特色办学”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督导评估。
3、推进保障机制建设。
继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努力争取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所提高,确保义务教育正常运转。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逐步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师收入的差距。进一步依法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深入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加强成本核算,规范中小学生在校“用餐”的收费标准。制定《*市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确保校舍安全,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农村中小学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和“应送尽送”目标。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学生免交课本费工作。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协助、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继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强化预算编制,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师培训。坚持勤俭办学,开源节流,倡导建设节约型学校。积极探索捐资助学的新途径,规范各类捐资助学行为。逐步消化义务教育的举债问题,严格控制学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