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通道。交流没有通道,就容易形成“言塞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领导干部与网民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市直各单位、各区县(市)要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以区、县市长电子邮箱以及博客、论坛为平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是网上诉求要有回应。网民发表诉求,肯定事出有因。我们要通过适当的方式,限时答复,及时回复,真正取信于民。要逐步探索网络发言人制度、开辟网络发言人论坛,以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回应老百姓的各种诉求,为他们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3.要利用互联网来推动工作。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好了,胜过千军万马。在推动工作上,要突出抓三个方面:一要善于用互联网普及理论。要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对理论热点进行通俗解读、开展专题宣传,来澄清网民的模糊认识、提高理论的普及程度。在这方面,要发挥专家学者的权威作用、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发挥网络理论评论员的推动作用。二要善于用互联网开展活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很多领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引导和推动。比如说网上征求意见,既便捷,又充分。比如文明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打造平台、丰富载体、深化内涵。还比如文化活动,也可以搬到网上,进行策划、创作和互动,提高参与度,扩大覆盖面。三要善于用互联网推介典型。网络是个多媒体,宣传典型更有立体感。现在很多所谓“网络红人”的横空出世,都是得益于互联网。因此,我们在宣传先进事迹、先进人物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直播、视频和图片等方式,使典型更加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三、各方联动,切实管好互联网
互联网的管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道难题,因为它是无边界的、不可控的。要管好互联网,必须依靠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力量,整体联动,形成合力。
1.网络舆情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多元多变的特点更为明显,引导的难度很大。关键是三条:一是发现要早。要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网络舆情监看体系,形成以市网管办为中心、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区县(市)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确保网络舆情发现得早,为处置舆情赢得主动。要严格落实重大网络舆情报告制度,不得迟报、瞒报和漏报。二是研判要准。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例会制度、重大舆情应急分析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级研判,根据涉及领域进行分类研判,根据舆情走势进行分段研判,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制定处置办法。不能一发现网络舆情,就只想到删除。这里强调一条,过去我们明确的删贴程序要严格落实,不能越级,不能无序。三是处置要快。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网上引导和网下行动。对一般网络舆情,要以正面引导为主,把事讲清楚,把牌摊开打。对重大突发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拟定口径、发布消息、澄清真相,不能等,更不能拖。同时,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化解网上热点的重要环节,使网上引导与网下工作一同布置、一同实施,确保舆论引导工作实效。
2.网站管理要积极探索。引导网络舆论,网站是基本阵地和基础平台。要由市网管办牵头,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配合,对全市的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商业网站进行全面普查,实行台帐管理。一是管导向。切实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把握宣传基调,严格控制负面报道,严格坚持纪律要求。认真执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重点管好各个网站的论坛、博客等,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规范网上信息传播。二是管内容。围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整治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之风。公安、新闻出版、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要与市网管办协同作战,打击违法犯罪,加强行业管理。重点将手机网站、音视频网站、交友网站、即时通讯群组纳入整治范围,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做好曝光、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