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和主动性。
第四,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规范化的基地建设是推动社会实践基地稳步发展,夯实社会实践资源保障,巩固社会实践成果,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促进实践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效果的有力助推。今年的社会实践工作启动之后,*团委组织人员对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料进行整理,完善了基地联系表;利用整合的信息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征询相关接收单位今年继续合作的意愿以及合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申报立项,将有意向继续合作的实践基地信息向广大同学发布,并向申请立项的符合条件的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地的联系方式,指导其与实践地充分接洽,寻求持续合作。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团委还召开专门会议,就基地建设管理的具体细节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出台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运作说明》,为实践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团委也将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社会实践基地按内容、形式、功能等要素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实现分类管理,增强参与实践同学的资源意识、合作意识,实现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指导实践团队进行风采展示与成果交流,扩大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着眼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一人实践,多人受益;一次实践,长期受益”的目标。自9月中旬开始,*团委组织各团队开展了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的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细化指导、分类扶持。
校团委举办了“百镇千村”调查计划、“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学生骨干训练营等专场报告会,并积极鼓励基层院系团委和学生社团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展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程概况,让更多同学切实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状况,共同感受和体会实践活动的酸甜苦辣。对于那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播效果的报告会,校团委还通过接受申报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元培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等院系团委以及爱心社、山鹰社、黔中文化发展促进会等学生社团均自发组织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专场报告会,很好地扩大了实践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此外,团队经验交流会、摄影大赛、团队风采网络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展示了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风采,展现出*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对于促进实践成果深化,突出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的收获,体现实践活动给当地带来的实际收益,进一步挖掘和展示*社会实践的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团委还将鼓励有条件的院系组织老师对实践团队撰写的论文成果进行评审,并通过宣传板展览、橱窗展览或刊物报道等形式,面向院系或全校举办优秀论文成果展,对于质量较高的论文,指导作者及时深化和完善作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课外学术科研竞赛活动。此外,*团委将根据现实情况,将实践团队的调研成果结集出版,并向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实践地进行推介,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的*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校内同学的积极参与,也受到了《光明日报》、新华网、中青网等校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跟踪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总体看来,社会实践工作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