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场馆建设和周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第三,“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化生活的诉求也愈加强烈;与此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实行宽松灵活的选课制、学分制之后,作为传统上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生组织——班级与团支部的内在联系日趋松散,“同班不同课”、“同班不同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大学团委认真分析了这一新时期的新特点,决定采取鼓励班级和团支部成建制地组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积极探索增强高校班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途径。为此,*团委在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专门推出了“‘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重点团队计划”,将班级组团这一组团模式引入社会实践,努力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强班团组织自身建设。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团委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同班级(团支部)学生的智力、专业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并借此促进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委将由各院系团委推荐的以班级(或团支部)为单位组团的8支实践团队作为重点团队,给予重点指导和重点支持。这8支团队人数最多的达到33人,实践地横跨东、中、西部,实践形式涵盖了支教、奥运志愿服务、养老保险调研等多个方面。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由于个人的选课计划不同,同班同学在教学时间内聚齐的机会十分有限,而暑期的长假则为班级(团支部)开展集体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班同学走出校园,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和实践,不仅能比平时在课堂上和校园内更好地加深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而且通过组织全班(支部)成员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完成同一项任务,齐心协力,携手奋进,能够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班团组织的凝聚力。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强化了同伴教育,提升了育人实效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班级(团支部)的组织形式,还是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都是同伴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而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产生“1+1>2”的倍增效果。这就是说,通过班级(团支部)组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促使同学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在有形无形中使其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得到锤炼与升华,从而能真正实现“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加优秀”的育人效果。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保障实践的针对性。与跨院系、跨年级、跨班级的实践团队相比,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成的实践团队具有彼此熟悉程度较高、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优势,不仅减少了团队的磨合期,能够合理分工,各施所长,最快、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战斗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保证集体活动的效率和质量。8支由班团组成的重点团队几乎都设计和安排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有的就中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有的深入到山区小学进行了扶贫支教,有的则进入城市社区讲授奥运英语。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同学们的实践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而真正地是在“受教育”的同时,长了才干,做了贡献,理解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真谛。
实践证明,班团集体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既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