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不超过7人。村党组织一般设委员3至5名,特大村不超过7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1至2名,委员若干名。村委会成员的配备,小村3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各1名,委员1名;大村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至2名,委员2至3名;特大村7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至3名,委员3至4名。村“两委”成员中应当有适当的妇女干部和年轻干部。
提倡村党组织成员与村委会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各地可先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在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党员中考虑党组织委员人选。如先进行村党组织换届,在村委会选举时,党组织委员要主动参选,通过合法渠道当选村委会成员,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党组织委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争取达到80以上。
(二)明确任职条件。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果断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带领全村村民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任务。2、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村民服务。3、工作认真负责,有办事能力,能独立完成任务。4、年富力强,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具有初中以上学历。5、有开拓进取精神,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懂经济,会治理,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下列四种人不宜提名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1、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超计划生育未经处理、处理未完结或处理完结未满五年的。2、被处管制以上刑罚,解除劳动教养或刑满释放不满三年的。3、受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不满三年或正被纪检、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4、外出不能回村工作的。
要更新用人观念,打破选人框框,拓宽用人渠道,注重选拔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创业先富起来、愿意为群众服务的经济能人任村主要领导。注重从乡镇企业骨干、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致富带头人、各类农业技术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经商且愿意回村工作的人员中选拔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现任村党支部委员,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一般不考虑作为新一届党组织委员候选人。对大多数党员认可,群众拥护并推荐,本人政绩突出,身体健壮的,也可从实际出发慎重考虑。非现任村党组织委员,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一般不作为党组织委员候选人。
对村党组织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可由上级机关选派。鼓励县(市、区)、乡镇机关中的党员干部或优秀中青年党员干部到村党组织任职,切实解决部分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四、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全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从2005年2月开始,至5月底结束。为便于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2004年底或2005年下半年任期届满的部分村级组织可延至或提前至2005年上半年进行换届选举。
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预备阶段(2005年1月一2005年2月)。
1、
调查摸底,制定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乡镇的组织、民政部门要围绕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选举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本辖区各村人口、户数、村民小组数和家族、宗族、派别等基本情况以及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态,尤其是上届选举中难点村的情况,研究分析本届选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乡镇党委要对现任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进行考察,把握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村民对他们的评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