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许可证,按时完成了对全市22家食品生产企业30个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年审工作。对桶装饮用水、腌腊制品、茶叶和金银花茶以及涉嫌苏丹红食品等产品进行了专项抽查,共抽查桶装饮用水44个企业45个产品,对不合格企业根据情节轻重,帮助查找原因,责令限期整改。在小作坊监督治理上,积极探索有效办法,“三把锁”锁住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经验得到国家总局的肯定。第一把“锁”是定人定企的责任制度。局成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全市系统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实行食品质量安全“三定”(定人员、定企业、定责任),配套落实了相应监管措施和纪律,工作人员对所挂包的企业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回访,加强年审、强制检定、监督抽查。第二把“锁”是一企一档的信誉制度。对辖区内的1304家食品生产企业,逐一建立了质量档案,按照企业质量信誉度,分a、b、c、d四类进行分类监管,对获证企业和质量较差的企业又分别建立了文书档案。食品企业质量档案做到了生产地域、产品、质量、人员、设备技术“五清楚”。第三把“锁”是实现电子警示的动态治理制度。局投资1万元自主开发了食品监管和工业企业质量治理动态监管软件系统,配发各区、县局,对企业质量诚信度(等级)和获证到期年审进行警告提示,实现食品加工企业动态监管。与此同时,食品生产企业分别与市、县两级质监部门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承诺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不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承诺对所生产的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对就地取材、就地销售的小作坊、季节性生产的小工厂,限定销售范围,禁止销售到周边或城市,密切把握销售流向,全市食品质量安全形势良好。
3、以农业标准化为重点,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继续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切实支持“三农”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通知》,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职责,再次强调了坚持“源头引,终端堵,促中间”的工作思路。二是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全年制定市县农业地方标准、生产规程6个。全市累计制修订有效地方标准达到项。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立项、建设和验收。今年新申报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示范项目。截止目前,全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达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5个。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市、县、区也积极做好了示范到期的国家和省级项目的验收预备工作,整理编辑有关示范材料20多册,目前已有4个省级项目通过验收。四是认真抓了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前期预备工作。及时转发了国家四部局《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验收条件》为依据,已收集到相关市场基础标准、信息标准、质检标准、交易标准、物流标准、服务标准20多项,并对市场的“整体规划,分区治理”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意见。五是积极落实了1万人的农业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工作计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开展了农业标准化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类农业标准化从业人员近2万多人。
进一步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夯实企业标准化基础。加强企业标预备案的程序性治理,专门发文强调和重申了国家标委和
省局关于企业标预备案的有关要求,落实了层级治理和程序治理。组织开展了对已备案企业标准的清理和复核,全市共撤消不合法企业标准4项。大力开展企业节能标准化工作,重点选择4家用能大户开展节能标准化工作试点,试点企业平均万元产值消耗标准煤下降到了1.5吨左右,与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