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脱水蔬菜加工厂,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2009年,内蒙、甘肃、河南等地的有识之士纷纷把投资兴业的触角伸向了应县这片火热的土地,两年时间,就引进资金1.5亿元,建成蔬菜加工企业33家,日加工蔬菜能力达到了5000余吨。至此,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蔬菜通过加工储藏实现了就地增值。以龙泉村为例,全村仅脱水蔬菜加工厂就有5个,拉动该村4000亩萝卜每公斤就地增收0.15元,一项就是260多万元,再加上600多名进入加工企业务工人员的240万元收入,5个脱水厂就给了全村农民500多万元。
追逐时代脚步
近年来,应县县委、县政府面对来自蔬菜生产自身和外部市场的严峻挑战,形成了蔬菜产业只能做强不能消弱的共识,继续稳固蔬菜立县的主导地位,以建设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产销区为主题,举绿色旗帜,做绿色文章,按照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了蔬菜生产的“二次革命”。在推动过程中,全县制定了《绿色蔬菜建设规划》,并在8个蔬菜主产区乡镇分别成立了绿色蔬菜服务公司,采取“三加三联”的方式启动绿菜生产,“三加”就是中心加基地、公司加农户、契约加服务;“三联”就是与科研单位联姻、与市场联通、与农民联利,主要开展生产服务、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按照分级推进的战略步骤,全县几年来无公害绿色蔬菜开发取得了重大突破。由绿色蔬菜服务公司担纲牵头,2009年全县首先在南河种、下社、大临河两镇一乡启动了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规划,实施了“125”攻坚工程,培植达国家a级标准精品示范园1000亩、保护地示范田2000亩、露地无公害示范田50000亩。在北京农大教授张天柱博士的亲自策划及市、县有关农技人员的全力参与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规范了蔬菜品种、栽培技术、病虫防控、果实采摘、分级包装、质量检测、申报认证、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的行为,主要在萝卜、土豆、青椒、架豆等品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期间,全县加大投入,强化了10多个绿菜品种的申报认证工作,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椒、萝卜、土豆、架豆4个主要菜种相继通过了国家级产品质量认证,并以“应州绿”注册商标,于2009年一举获得了“山西省著名商标”称号。同时加大了无公害绿色蔬菜的宣传推介力度,利用国家主流媒体发布广告,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博览会,提升了应县无公害蔬菜的品牌形象。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推广到了15万亩,占到了蔬菜总播面积的50%,今后两年内将力争占到80%。
在绿菜开发的引领下,应县蔬菜基地建设正孕育着新的突破。以千亩日光温室为基础,结合新农村园区建设,2009年在南河种等地实施了1000亩移动大棚建设工程,并成功引进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仅今年,温室大棚示范的大苗移栽,全县1万亩蔬菜将提前1个月上市,采收期也将延长1个月。随着温室大棚的兴起,全县蔬菜正在实现由大路菜向精细菜、由换季生产向全年上市的重大转变。
蔬菜加工储藏业上档升级的后劲不断加大。招商引资9000万元建设的宏田绿园公司正在实施真空包装、流水预冷、fd冻干等7个精深加工项目。已落户应县的雅士利和中粮两大国内著名企业,也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大上一批大型蔬菜精深加工项目。可以预见,以蔬菜产业为基础的农业工业化将为应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应县农业走着一条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晋北地区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领头羊,在这条走向生活绿洲的希望之路上,充满激情的应县人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踏平坎坷,跨越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