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体系,使应县一跃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休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具备了和长子、新绛等省内著名蔬菜产区抗衡的能力;其三是优化市场发育环境。全县一方面把整顿规范市场抓在手上,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和马路市场,加强了对蔬菜经纪人的培训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交通、通信、环保建设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仅近5年就投资3.6亿元,新建乡村水泥路1200公里,其中新建蔬菜专运通道400公里,为蔬菜外运创造了及其便利的条件。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等项目工程,完成造林种草面积30多万亩,建设高标准节水园区50万亩,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全省率先普及网通、移动、电信、宽带等通信工程,强化了与全国市场的信息联络。
应县蔬菜市场的培育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建市场、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目标。通过市场的不断壮大,全县运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准确把握供求信息,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从而使基地建设步入了市场轨道,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统一开放大市场的矛盾。现在,全县蔬菜总面积已稳定到30万亩左右,形成了早春菜、夏秋菜、秋冬菜、淡季精细菜多个一村一品联片生产基地。围绕市场组织的大规模优质生产不仅没有出现人们普遍担心的“卖难”问题,反而形成了产销两旺、甚至在局部地区左右市场的良好局势。2009年,全县蔬菜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总产量达10亿公斤,销售收入12亿元,亩均4000多元,蔬菜收入占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仅蔬菜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57元。
一业带动百业兴
实践中,应县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市场化绝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而是要让整个产业在市场中实现整体利益的多元化和最大化。基于这种认识,在推进市场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条,出台了招商引资和聚集内资的多项优惠政策,用地皮吸引、服务吸引、利税吸引、政治吸引等多种方法,放手鼓励县内外人士投资兴业,发展蔬菜相关产业。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高效运行的各类蔬菜市场,较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大小联动、相互驱动、共同发展的延伸作用,形成了多业并举、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初步构筑了一个极具活力的环市场经济圈。从结构上讲,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直接服务于蔬菜销售的相关产业。诸如餐饮、住宿、百货、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