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近郊菜区的“菜篮子工程”打碎了应县菜农的美梦,眼看着一片片蔬菜溃烂地头,无人问津,卖不了菜的应县农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一时间愁云密布。
坚决走出去,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多种鼓励农民外销蔬菜的扶持措施,菜区的乡村干部们走上了一线,带着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们,换一身西服,装一沓经理名片,大模大样出发了,石家庄桥西、天津杨柳青、北京大钟寺、湖南马王堆……,跑遍了全国各大市场,见人就双手奉上名片,见电线杆子就贴张传单,居然招来了一大批贩菜的南蛮子北侉子,应县近10万亩蔬菜开始真正走出了家门。100多名“篓子队”的精英们,当起了第一代蔬菜经纪人。抓住这种势头,蔬菜主产区南河种镇于1995年率先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蔬菜节,吸引了更多外埠蔬菜市场的目光,在省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全县各地纷纷强化宣传攻势,着力营造优良环境,开启了蔬菜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高举市场龙头
大批菜商的涌进,拉动应县蔬菜种植面积急剧扩大。但随之,新的困惑又出现了。由于是地头交易、马路交易,随意性太大,强买强卖、压级压价等各种行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加剧了菜农和菜商之间的矛盾,不少地方都出现过菜商坑农和菜农殴打菜商的恶劣事件;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应县蔬菜的流通只能停留在一种“有市无场”的低级层面上,对大的客户没有吸引力,对远的市场没有辐射力,逐渐地,只能招揽华北一带的一些游商小贩;更可怕的是,由于缺乏市场的主导作用,盲目生产的风险随着基地的扩张变成了不可预知的灾难。以1995年为例,全县种植萝卜4万亩,平均售价每公斤0.6元,亩收入3000多元,给了菜农们一个惊喜。1996年全县一哄而上大种萝卜,面积比上年翻了一番,但秋后实际售价每公斤只有0.12元,新鲜的蔬菜成了垃圾,买不出去的萝卜,不是喂牛,就是遗弃在地头。绝望的农民们搞不明白,他们的生产到底要看谁的脸色?
应县蔬菜产业要想绝处逢生,除了改革,别无选择。
1997年初,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在南河种镇接马峪村西倾资千万,开始兴建全县第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决心舞起全县蔬菜产业化的龙头。在3000多名建设者百日会战的加油呐喊声中,市领导、省领导和国家农业部的领导们一次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应县,上下同心,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产地市场。当年蔬菜上市前,总投资1095万元,占地10万平方米的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在接马峪建成并投入运行, 蔬菜市场建成水泥路面交易广场3.4万平方米,配置大型停车棚180个,万名菜农、千名菜商、300辆货车可同时交易,年吞吐能力达到了5亿公斤,1997年实际成交量达到了4000万公斤,吸引广州、厦门等地客商500多家。从1998年开始,应县开始实施全面推进市场化建设的战略措施。首先是继续完善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的配套建设,完成了交易大厅和交易服务大楼的配套装修,配套了信息联网、电子结算、电子计量、农药残留监测等现代设施,完善了仓储、通讯、修理、展销、洽谈等配套服务设施,开辟了无公害蔬菜专营区,吸纳民营户入市投资,建成餐饮、住宿、百货、健身等服务门店150多家,形成了一体化服务格局,为各地菜商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经营环境,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定点专业市场,为全县市场化建设树立了典范;其次利用社会力量,加快了兴办群体市场的步伐,短短几年时间,就建成了大临河、王宜庄、龙泉、金城、北曹山、下社等10多个村镇批发市场,总吞吐量达到了15亿公斤。每个市场都突出各自的经营特色,很快在整个流通领域里产生了一种连锁性的辐射作用,构筑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