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三十年
——应县发展市场化农业纪实
三十年弹指一挥,物转星移换了人间。在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率先破冰启航的农村改革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威武活剧,一路风雨,一路辉煌,春华秋实,举世瞩目。
应县30年矢志发展市场化农业的艰苦实践,就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活例证和生动缩影。
应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28.5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共有可耕地112万亩,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523个粮棉大县之一。但这片地方,最值得自豪的,也就是世代农耕曾勉强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从未出现过哪怕短暂的辉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奇迹才真正出现了,——像是横空出世,短短几年间,依靠市场化经营,应县走上了一条山东寿光式的发展道路,成为晋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地。引领农村经济鱼跃龙门的蔬菜产业,圆了世代应县农民渴望富裕的美好梦想。
让我们怀着一份敬意,沿着那些改革者的脚印,去追寻应县市场化农业30年走过的路程。
艰难的起步
在应县下社镇丁堡村丁巨仁的家里,至今保存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和一对柳编的扁篓,这是应县“篓子队”当年外出闯荡少存的物证了。
应县一分山、二分川,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可记载的农耕文明已有1700多年。据《应州志》载,晚唐诗人贾岛游历应县时,曾留下“下社、禾种小江南”的赞叹,其盛景足见一斑。至清初时,应县驰名三晋的传统名优农产品达到了30多种,如小石口大蒜、门寨白菜、马岚庄韭菜等。当时穿梭于口内外的晋商驼队大都把应县蔬菜作为他们“捎脚”的首选。解放后,由于受“以粮为纲”政策的束缚,应县蔬菜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潮中逐步萎缩,每年种植面积不到2万亩,只限在本地供应,一个农业大县就这样走进了单一种粮的死胡同。
1982年,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推行,应县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创历史达到了26286万斤,平均亩产416斤,农业总收入达到了7119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309元。在丰收的喜悦后,县委、县政府在思考:这就是一个农业大县的辉煌么?全县农民在思考: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应县农业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呢?随着改革的深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思路,鼓励农民大胆探索,保住粮袋子,挎起菜篮子!
第一粒种子是从北河种村破土出苗的,那也只是责任制后两三年的事情,村里五、六位不太老实的农民,望着自家的菜园子,突然想到外面闯一闯。于是他们结伴外出了,这就是最初的“篓子队”,装备也简单,一辆自行车,两个篓子,一杆盘秤,几个馒头,驮上300多斤菜,沿着坑坑洼洼的乡村道路,奔向了大同矿区。虽说跑一趟要走两天行300多里路,但回到家里,噼噼趴趴的点票子声逗得他们忘记了一身的疲惫。原来种菜比种粮食强多了!于是乎,先本村,而后邻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篓子队”,那时候,绵延在应县到大同的路上,随处可见应县的“篓子队”,形成了一支近千人的大军。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就种起了蔬菜,越来越多的蔬菜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或许是天缘巧合,那时候大同近郊菜区连续3年受灾,应县“篓子队”那点运输量太小了,大同地区的菜商菜贩们干脆开着大车,纷纷奔向了应县。这以后,整个应县丰水区都在翻着筋斗种菜。随着菜苗的拔节声,人们的希望也在一天天地疯长。但好景不长,到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