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 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2.3%和57.4%,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200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5万亩,增加500亩,水产品产量达9000吨,增长1000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10%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13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改造中低产田4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完成了鹅湖镇等8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板块,着力打造“板块农业”。在湖坊、汪二两镇建设2000亩标准化绿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全县扩展,目前,西部平原区已形成了一个优质水稻种植板块。加快了以紫溪乡、石塘镇为主的万亩红芽芋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红芽芋为特色的经济板块。整合鹅湖镇1000亩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桥、杨林二乡3000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节蔬菜、红薯特色农业经济区。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户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大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80户,红芽芋种植10亩以上的70户。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发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型加工农产品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华水产有限公司和武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加工、吸纳力。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武夷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册了“紫夷”牌产品商标,申报并获得了红芽芋a级绿标。依托红芽芋这一资源、品牌效应,引进了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对红芽芋进行分级包装。发挥“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应,通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