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刚直不阿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一1850年),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尽力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湖广总督任内,严厉禁烟,成效卓著,为禁烟派代表人物。同年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10月受诬陷,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协办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被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受任钦差大臣,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
廉吏有三个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是不贪不占,洁身自好,两袖清风,淡泊高洁;第二个层次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三层次当是视个人的荣华富贵如粪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不顾个人的安危,刚正不阿,不怕“犯上”。虽然要做到第一、第二层次已属不易,然而,这只是廉吏的基本条件。第三层次才是更高层次的廉吏,要做到这一点,可谓难上加难。而林则徐则是明知“廉吏不可为……廉吏不可为而非为”(林则徐《云左山房诗抄·卷三》)的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和决心。
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的时候,该地就因连年水灾,民不聊生,灾民“鸠形鹄面,扶老携幼,流浪四处,亦恐不被逼而倒毙,而流窃,而造乱……窘迫之状,已致极端矣”,为此,林则徐认为只有上奏皇上缓征漕赋、拨发赈银,才能“以苏民困,解燃眉之急”。但是,对漕政只有部分议事权的林则徐不能为此事单独上奏,需与两江总督陶澍一起才可。
林则徐便上门与陶澍商量此事。陶澍说:“例行报告秋灾、请缓征赋已超过时限,即是急奏,亦大为迟矣。”林则徐说:“迟也当奏必奏,此事实在是不可不奏之急务也!”陶澍又说:“如此硬是不可奏而硬奏,必将上千圣怒,以至获罪……”林则徐说:“既是获罪,自由徐一人当之!”
正在两人商讨的时候,传来了皇上的圣旨。道光在谕旨中说“朕闻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道光在谕旨中还指责“该都巡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
这一道谕旨让林则徐想奏请缓征漕赋、拨银发赈的希望,一下成了泡影。
然而,想到风雨飘摇、百姓饥号的凄惨景象,林则徐“终夜辗转不能已”,至卯时,夜不能眠的林则徐终于躺不住了,对夫人说道:“事关民之生死,即便丢官获罪,徐某也将孤注一掷,为民争命矣!”
林则徐不仅破格单衔上奏、公然与道光的谕旨对抗,而且在上奏之后,不等批复,又上了一份奏章,请求朝廷对常州府所属各县一律普缓。
道光帝对林则徐的上奏果然大为不悦,即刻下旨,密令两江总督陶澍秘密调查林则徐奏请一事。幸亏陶澍在复奏中借“奉旨密查之所见”,侧面地支持了他,才幸免于难。林则徐顶着道光帝的压力,坚持以民生为国之本,实事求是,铮而不屈,深受当地民众的拥护,也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廉吏的忠心义胆。
后人对林则徐的敬仰自然更多地出于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这就是说,毛泽东把林则徐禁烟抗英事业作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为中华民族的反帝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