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以人才强教为主题,以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统筹规划,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县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师德和业务素养实现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科学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较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由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领衔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教师队伍的学科、年龄等结构更趋合理,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数量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整体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加大。
基本建成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教师教育培训形成体系。加强教师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积极改革和优化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资格准入、科学考核、有效激励、有序退出等制度机制,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理顺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三)坚持归口管理。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岗位聘任、调配交流、培养培训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对全县教师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聘用和调配,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师管理的政策规定管理和使用教师。编制、人社部门宏观指导和监督。
四)科学核定编制。教师编制的核定。县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参与,本着“满足需求,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原则,每5年进行一次。要根据学校教育小班化趋势、教育教学需求、置换研修需要和我县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等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增编因素。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核定幼儿教师编制,对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要增加生活指导教师和安全保卫等专职后勤服务人员编制。编制核定后,教育部门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原则使用。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五)择优选聘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自然减员和编制情况。按照“资格准入、公平竞争、省考县选、择优骋用”原则,担负教师招聘工作的县级相关职责,招聘过程接受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任何学校不得聘用代课人员。
六)优化师资配置。切实做好教师队伍的科学调配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县《城乡学校教职工交流支教工作实施办法》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要求完善教师合理流动制度。解决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对口帮扶、教学名师巡回讲学、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等制度,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七)严格出口管理。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对于县委、县政府确需的特殊人才及因身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