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的原则,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五)建设目标。到2009年底,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建设重点
(六)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以此加快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生产经营大户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七)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栏目,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监测防治、林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气象、扶贫开发、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信息网和数据库的建设,要图、表、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并用,力求画面生动,一目了然,真实有用。
(八)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各类农业信息工程项目和涉农网站的协调和整合,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与“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电子政务、“农业新时空”等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工程标准和技术规范,整合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真正做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一站发布、全网共享”。使之成为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重要窗口。同时,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认真进行采集数据的分析、整理、核实、报送和发布,及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
(九)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管理等服务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和装备的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资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物流配送与连锁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
(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建立完善法律政策咨询、政策补贴、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管理、农村卫生防疫、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等信息系统,加快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建设、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管理服务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十一)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引导科研机构和涉农厂商、通信运营商,开发适合农村特点、适合农村需要、方便农民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电子信息产品。依托新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网站、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信息网络资源,搞好面向农民的各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