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相对集中的政府工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等部门,把那些熟悉农村经济工作和经济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干部选拔进党外后备干部队伍中。
四、选拔
㈠正县级党外后备干部建议人选,由州委组织部按程序确定;副县级党外后备干部建议人选,由县委召开民主推荐会议,依据民主推荐情况和班子结构要求,在进行适当了解后,按考察对象的数量一般应多于后备干部人数的要求,由县委常委集体讨论后,提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州委组织部考察。
㈡正科级党外后备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县委书记办公会议或县委常委会议确定。县属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党外正职后备干部人选听取意见的范围为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
㈢副科党外后备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召开民主推荐会议,依据民主推荐情况和班子结构要求,在进行适当了解后,按考察对象的数量一般应多于后备干部人数的要求,集体研究提出建议人选名单,由县委考察工作组进行考察后,根据考察结果,经县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研究,报县委书记办公会议或县委常委会议确定。
五、培养
党外后备干部确定后,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的原则,有计划地加强对党外后备干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具体方法是:
㈠学习培训
要将党外后备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培训的总体规划,根据党外后备干部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的政治理论、管理知识、“三观”等教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㈡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党外后备干部多数是熟悉专业技术工作,而缺乏行政管理经验的的特点,采取上派见习、下派挂职、交流轮岗、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以丰富他们的工作阅历,积累领导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形式:
1、上挂跟班学习
要按计划、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选派党外后备干部到省、州对口部门跟班学习,掌握先进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2、下派基层锻炼
把党外后备干部作为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的重点,根据所在部门、行业和本人专长,有目的地将他们安排到乡(镇)对口部门担任副职领导进行培养锻炼。
3、部门内部轮岗和部门之间交流轮岗锻炼
党外后备干部确定后,所在单位要将他们安排到部门内部科(室)领导岗位上进行轮岗锻炼,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也可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轮岗锻炼。
六、管理和使用
㈠管理
1、建立党外后备干部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党外后备干部情况登记表、考察材料、民主推荐情况、年度考核情况、培养和奖惩情况等。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后备干部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县处级党外后备干部工作档案由州委组织部管理,乡科级党外后备干部的工作档案由县委组织部管理。后备干部因组织需要调动工作时,如管理主体发生变化,县委组织部应当将后备干部工作档案一起交新的管理部门。可否列为调入单位的后备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和后备干部选拔程序重新研究确定。
2、对党外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因提拔、调整、调动等原因造成缺额的,要在本年度内及时补齐。要按照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