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同步进行;与学校开展的活动相结合,把安全行为规范养成寓各项活动之中。三是引导安全行为践行,提升中小学生安全行为水平。为了使中小学生更加明确安全行为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安全行为公约、安全行为规定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践行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如永定二中根据全体学生不住校,上学回家靠骑行车的特点,制定了安全骑车十条规定,以此规范学生骑车的交通行为。几年来,学生养成了安全行为习惯,无发生一起骑车交通事故。
三、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保证。
安全制度文化是围绕学校师生安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安全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学生通过遵守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行为。一是明确建立安全制度文化的目的。学校安全工作与其它工作一样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建设好安全制度文化对稳定学校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二是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内容。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校园安全工作特点,在原有安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进入社会、校园、家庭,学校要制定网络安全制度,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引导学生文明安全上网。三是落实安全制度文化的责任。学校一方面要与部门、科室负责人、班主任、科任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把安全制度落实到人。明确提出各部门、科室、班主任、科任
教师等应承担的安全职责,使他们有责可负,有责必负。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遵守安全制度的自觉性。四是检查安全制度文化的效果。安全制度是靠人去执行落实的,再好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仅停留在制度汇编里,或挂在墙上,是不会产生好效果的。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对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不足要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位。学校安全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所必需的,学校只有不失时机地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四、形成校园安全精神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校园安全精神文化是师生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等一系列安全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并非指校园安全文化环境的布置,或安全文化活动的设计,而是通过安全制度文化的规范、安全行为文化的养成,日积月累,逐步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师生的安全行为心理定势,师生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从而转化为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因此,要建设和完善校园安全精神文化,首先要加大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各种素质,为养成安全习惯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大安全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度,让学生在制度的规范中习惯成自然,变为自觉行为;第三尊重学生在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安全文化的主体精神,使安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总之,通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使中小学生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树立从小人人讲安全,时时重视安全,事事注意安全,处处不忘安全的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安全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