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是近年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现象和理念,它和中小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是中小学生身心安全和健康的基石,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小学校园里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表现在学校的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制度和安全的物质环境等方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安全和一切为了安全的学生。如何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不同层次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即表层的安全物质文化、浅层的安全行为文化、内层的安全制度文化、深层的安全精神文化。
一、构筑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础。
校园安全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它的孕育、产生和功能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校园的硬设施和硬环境。因此,要科学、精心建设校园安全的物质文化,通过校园的安全硬件建设保障学生安全,通过校园安全的环境营造,陶冶学生,提高安全心理素质,培育安全情感,规范安全行为,保障安全活动。一是依法规划建设校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学校在新建、改建校园过程中必须根据教育法规进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物质文化保障。二是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环境,为校园安全文化提供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安全环境。提高安全保障程度。如永定县近三年投入3169万元改造45893平方米危险校舍,同时投入300万元改造厕所,加高走廊栏杆,更换老化线路,添置灭火器材等,基本消除校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三是营造校园安全环境的氛围。学校要努力建设安全的精神环境和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受到陶冶和教育。如学校要开辟安全宣传栏,定期刊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技能等,安全信息,建立安全友情提示角,在节假日、汛期、高温、秋冬干燥季节到来之前发布安全友情提示,让它成为学生特殊时段安全的良师;安全标语和安全宣传画上墙,让它成为学生日常安全的益友;此外,设置活动安全警示牌、校园道路安全减速标志或减速带,楼梯通道疏散安全出入口标志等等,通过校园外在的安全精神文化的精心设置,给学生予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
二、培养学生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
安全的物质条件可能给学生学习、生活的安全感,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现象,不一定能达到“安全”目标,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一是要加强安全行为教育,增强学生安全行为意识。建设学生安全行为文化,提高安全行为的水准,首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精神,形成主体的安全行为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安全行为意识的形成必将成为推动安全文化的强大动力。学生的安全行为意识越强,对自己的安全行为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就会自觉地按正确的安全规则制度做事、做人。为此,学校要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安全法制报告会,召开以安全为主题的班团队会,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日、周、月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行为意识。二是要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安全行为能力。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靠一朝一夕或突击一阵风,而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当地学校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学生安全行为养成具体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教育学生安全行为与教育学生做人统一起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安全行为养成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与贯彻中小学生《守则》、《规范》相结合,把安全行为的培植与执行《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