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信访工作意见 >> 正文
教育部完善当前教育信访的若干意见

排查化解上来,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要坚持经常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进行重点排查,摸清底数,建立信访人及信访事项档案。对排查出的问题,要严格落实化解责任,明确主要责任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限期妥善解决和处理。

(三)加强地方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部直属高校和单位处(部、室)、院(系)等基层部门信访工作。预防和解决基层发生的信访问题,地方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关键,部直属高校和单位处(部、室)、院(系)是关键。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基层信访工作,切实加强指导,特别是对信访问题较多、群众上访量大、工作比较薄弱的部门,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这些部门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研究信访工作的制度,不断提高信访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切实解决教育信访突出问题

(一)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各地各单位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1)政策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要依法按政策抓紧解决;(2)对群众要求合理、但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够完善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3)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进行说服教育、积极引导。要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不能突破政策法规规定,不能为求得一时一事的解决而引起攀比和新的矛盾。

(二)努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各地各单位要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问题妥善处理在本地区本单位、解决在基层,不能将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要着力在化解矛盾、息诉息访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推行和完善联合接访、信访听证等制度,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信访工作。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时,要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教育系统各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解决问题。二是在继续畅通信访渠道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诉讼、仲裁、行政复议和法律等法定渠道去解决问题。三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教育引导群众贯穿于信访工作的全过程,尤其要做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信访群众不仅能息诉息访,而且能心悦诚服。

五、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信访工作水平和效率

(一)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教育系统各单位与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之间,教育系统各单位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共同处理好跨地区跨部门的信访问题。要充分发挥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指导作用,努力构建教育大信访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各地各单位要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尤其是发现越级或到北京群体性上访的,应及时劝阻疏导并果断处置。同时,要积极协助配合上级部门处理好越级和进京上访问题,形成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果断处置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信访信息汇集分析机制。要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要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信访信息,特别是对涉及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并超前做好应对工作,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要综合分析信访信息,进一步提高分析研判水平,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超级秘书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办公室整合信访管理意见
       民政局改进信访发展意见
       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意见
       人口计划生育意见
       计划生育三结合意见
       人口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意见
       计划生育人口意见
       村级计划生育专干意见
       计划生育推进优质服务意见
       计生委员会计划生育意见
     
    乡安全生产总结
    二人转新小拜年
    档案综合管理办法
    市委统战部计划
    税务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副市长农民补贴网建设动员会讲话
    环保主题的演说材料
    区三八红旗集体自荐材料
    党员加强文明培训发展讲话
    理工类毕业论文格式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信访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