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情况调查汇报及意见建议
只是业务上的一把好手,有可能是
一个好教师、好医生、好设计员、好工程师......,因为其突出的工作成绩,出于激励人才的目的,组织上为其授一个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主任、副主任等等职务;有的则是既不懂管理,又无专长,只是为了平衡一些人缘关系、业务关系等,将其安排在一个相对工作轻松、舒适的岗位,以“安抚人心”......显然,这类管理人员,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同时,现有管理岗位人员的身份难没有明确的待遇界定政策,造成“双肩挑” 管理人员待遇有的按职员级别、有的按专业技术职务进行兑现,待遇标准不一(现行的工资政策同类情况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待遇要高10-15%),这类人员相互攀比待遇,心理不平衡。工勤岗位设置也不尽合理。工勤岗位人员理应是为单位的正常运转作好后勤服务工作,为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后勤保障。但是实际上,目前工勤岗位的设置比例、职能职责不明,责任不清,使有些事业单位在工勤岗位人员仅仅是领导个人的跟班侍从、服务员,在工作上只有领导的脸色和评价重要,无视职能职责的履行。
2、岗位设置与现行编制管理不配套。目前各事业单位编制数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明确的各单位编制管理“三定”方案,随着事业的发展,有的职能强化、有的职能弱化,但是这些单位的编制数一直没作及时调整,严重阻碍了事业发展。比如,县农业系统的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承担着国家生态家园重点项目工作任务,负责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责,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这一岗位的同志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编制部门核编仅3个,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农业部门从职能弱化的相关站所中抽调7名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从事现有岗位工作;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全县农业技术非营利性质公益指导服务的职责,但核定编制性质为自收自支,其岗位人员无法对外创收,获取待遇,主管部门只能将其人事关系放到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导致形成人事关系与岗位不一致的状况。原县教育系统的乡镇教育组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已经将人员全部转向教育教学岗位,撤消了相应机构,但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管理、服务、协调机构,服务半径大、专业技术人员对象多,造成教育行政管理不便,目前,为了推进教育管理工作乡镇教育组除了没有名正言顺的管理职能外,实际上是“名亡实存”。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开,县卫生医疗系统就疹、住院病人急剧上升,病床床位同时增加,所需医护人员岗位剧增,而相应编制数未随之增加,造成医护人员缺乏。以县医院为例,目前病床位250张,按照病床、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1:0.2:0.4比例,应需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分别为50名和100名,而县医院实际有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分别为30名和54名,为了确保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只得从应届毕业实习生以及其他医疗单位调剂借用人员。
3、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是事业发展的龙头,专业技术人员是相应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工勤人员发挥着后勤保障作用,三类人员作用的发挥缺一不可。同时,事业单位门类很多,从财政给供养关系上来说,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之分;从社会功能来说,有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有社会公益性的,有科研性的,有半经营性的、纯经营性的;从市场影响来说,有受制于市场变化的,有基本不受市场影响的...... 而现行的岗位仅仅停留在宏观管理上,没有出台符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切实可行的管理、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一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聘任岗位政策过于粗化。从职称评审条件要求上看,
实习单位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