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动手能力差,实验题得分率仅40%。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师身上普遍暴露出来,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素质不高、高等师范院校并没有真正帮助师范学生过好学科素养关有关,也与教师在职研修活动的偏颇有一定的联系。现场独立教学设计测验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以高中历史为例,让教师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在45个教师中,约49%的教师没有导入设计;70%的教师虽考虑到复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却没有如何突破的具体方法、措施,没有学生活动的预设与学法指导;约89%的教师有“练习”这一环节的标题,却无针对单元内容的具体的练习设计。工作若干年的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基本规范要求是清楚的,甚至也能说出教学方式变革的主导理念,但由于平时一味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习题集,自身缺乏对学科教学内容的通透理解与把握,因此在独立备课的情况下设计不出具体的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式。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会备课、上课;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会解题;离开了标准化习题集,就不会设计练习、出试卷,其所谓的创造性劳动、研究性实践从何谈起?不能独立教学,又何来专业自主?
学校教研组的活动应当关注哪些问题?
1.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深人理解课标理念与学科教学要点,更要进一步关注教科书是如何呈现课程标准的,包括具体的呈现内容与方式,要进行不同教科书呈现内容与方式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校情与学情,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规划、充实与完善,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教材,又要超越已有的教材,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将课标与教材联系起来研读,将不同版的教材进行比较阅读,对呈现内容与方式进行必要的重组,这应当是学科教研组进行备课研讨活动的重要话题。
2.教学内容的深度阐释。对教材的钻研绝不能止于把握它与课标的关联,还要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诠释蕴含在文字、符号、图表中的意义。衡量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钻研是否达到一定的深度,有几个重要指标:一是能否把握特定教学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的结构关联,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二是能否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恰当的事例对概念、原理、定律的实质作说明;三是是否把握其中所渗透的学科基本思想与方法论准则,尤其是是否把握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在特定单元、特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的渗透与挖掘。
3.教学任务的分析。侧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陈述学生应当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这里有一个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并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学生要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层次关系。也就是从预期的终结性学习结果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需要预先获得哪些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必须经历哪几个阶段?关键环节是什么?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会引起怎样的误解?在教学任务分析中,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已有的实践经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教师总是在关键环节重点)上花力气.在容易误解的地方(难点)下工夫。
4.学习内容的呈现。用什么程序与方式将特定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呈现出的行为模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3类:一是讲授教学。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经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作必要的举例、阐释、板书,学生主要通过聆听、观察、记录进行接受式学习,整个交往过程主要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二是对话教学。问题引导,双向互动,和而不同,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平等参与,共同活动。在对话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相当重要,而教师在对话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