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繁荣文化市场,增强竞争力。
12.支持平安安徽建设。完善政法经费投入机制。支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县级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基层政法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和执法手段。支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支持安全发展。不断增加安全生产投入,支持企业加大对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力度,支持企业技改和科技成果转化,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增强生产的安全性,维护群众的生命权。保障生活安全。支持食品药品监管基础和能力建设,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13.支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机制。支持生态安徽建设。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和考核制度。加大对重点节能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加强淮河、巢湖流域的环境整治。支持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加强农村环保工作。
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扶助奖励制度,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促进和谐安徽建设保障措施
14.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促进和谐安徽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办法,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搞好督促检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15.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付款为主动理财,变后台管帐为前台服务,把办法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针对难点问题,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在改革中求实效,在创新中求发展,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始终保持财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强劲活力和不竭动力。
16.进一步做好协调工作。正确处理与政府工作、部门工作、自身工作的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制度设计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落实过程中,要争取各方支持。共谋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佳结合,共求财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佳效果。
17.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将财政促进和谐安徽建设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之中,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及时进行检查督导,并将检查督导情况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财政资金补助挂钩,表扬奖励先进,批评鞭策落后。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效果。
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