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制定适合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同特点的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四是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职称评价机制,获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其职务聘任由单位按照岗位数额自主决定,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有一定专业技术决定权的岗位职务,实行准入控制,推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五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格局,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五)改革分配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1.进一步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机制和办法。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鼓励并支持事业单位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进一步扩大分配的自主权,建立并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充分激励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部分配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改革现行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分配办法。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的要求,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分配政策采取总量控制、宏观指导的管理办法。对于经费全部由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在科学核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的基础上,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节余工资由单位自主安排使用的办法;对于经费部分由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工资总额与减拨事业费比例挂钩
等管理办法;对于经费全部自理的事业单位,坚持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本单位人均效益增长的原则,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指标挂钩的分配办法,充分调动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3.放开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和不突破工资总额的前捷下,给事业单位充分的分配自主权。事业单位有权按照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行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各种分配方式和方法;有权根据职工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及生产要素参与的程度,决定分配量的多少和分配层次的高低。鼓励并支持事业单位按照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打破身份界限、岗位界限、职级界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六)推行保险制度,保障改革实施
1.推行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工养老费用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状况。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合理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要逐步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相衔接,并与本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对进入国有企业或划转为国有企业的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中下岗的人员可以比照关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政策规定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以解除下岗人员的后顾之忧。
2.推行事业单位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彻底改变职工一次从业终身不变的状况,实行失业保障和促进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为失业职工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为其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为单位搞活用人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宏观管理,减轻财政负担
1.加强宏观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把事业单位的发展控制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相适应的范围内。根据事业发展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目标制定本年度增长计划,分解落实,实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