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现有各类全民事业单位近4万个,职工120余万人。这些事业单位分布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集中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大量先进的设备、设施,是推动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是:政事职责不分,行政化倾向较重;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用人机制僵化,人才效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分配制度不活,财政负担沉重等。 年以来,我省在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总体看,全省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关于深化行政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精神,现就我省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实施“三大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出发,坚持政事分开的方向,按照脱钩、分类、搞活的原则和调整结构布局、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方针,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搞好资源重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充满生机和竞争能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事业单位走向社会,进入市场,推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
1.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扭转事业单位社会功能上的行政化倾向。事业单位不得承担行政管理职能,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进行行业管理和垄断性经营服务。行政部门不得设置并直接领导具有本行业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对以事业单位名义独立设置并承担一定社会性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要予以撤并或调整,将其行政职能收回党政机关。同时,把党政机关承担的技术性、辅助性、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使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按照各自的社会功能、管理规范、行为准则科学有效地运行。
2.打破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机关附属的管理体制,扭转对事业单位管理方式上的行政化倾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是管好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执行政策和国有资产。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由其主管部门通过制定行业政策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综合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从微观转向宏观、从直接转向间接。加快事业单位从行政依附型向社会自主型转变。
3.规范事业单位的机构级别和名称,扭转事业单位机构形式上的行政化倾向。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综合指标,研究建立不同于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规格等级制度。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不再套用党政机关及企业、社团的称谓。
(二)调整结构布局,搞好资源重组
1.优化事业单位的所有制结构,除国家限定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外,支持和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事业,实现举办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源要素结构,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同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