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1993年,我局印发了《建德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辅导等教学各个环节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各校通过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顺利。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学常规依然是保证教学秩序正常、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教研室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常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各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建德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完善教学常规的贯彻、督促和检查、考评机制;尤其要完善对备课的检查、督查制度,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设计上来。
二、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渠道和实现自主和谐发展的主阵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为了所有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特别需要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以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思辨型、活动型、开放型的课堂。学校应该把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指导、督查。
(一)改变教学行为,做到“教前研”。新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角色将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最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提高知识素养,是教师课前备课活动的中心内容。新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教课本”,而需要更多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教学内容实际“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在每堂课前,都必须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过程有精到的设计,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有条件的学校,要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学校要为教研组(备课组)安排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并对集体备课的内容和效益进行考评,督促教师“先研后教”、以研促教,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转变学习方式,做到“学后教”。要将“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以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整体的重要部分,充分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