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县情分析
全县辖4镇6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县域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均2.04亩。地形东高西低,县位于市东南部。总人口24万人。其中林区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69万亩。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部为子午岭林区,中西部为平原沟谷宜农区,主要特色产业有苹果、烤烟、大葱等;平均海拔1460米,降水量567毫米,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气温10.1℃,一个旱塬雨养农业县。
二)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77元。比年增长8.5%净增171元。年均递增6.66%横向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全国(4140元)1963元、全省(2329元)152元,高于全市(2030元)147元;其增幅低于全国(9.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3%全市(8.3%0.2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1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为产业收入)1326元,占61%其中第一产业1087元(农业975元,牧渔业93元,林业19元)第二产业65元,第三产业174元。2工资性收入639元,占29.4%主要为劳务收入)3转移性收入123元,占5.6%主要为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款等)4财产性收入89元,占4%主要为存款利息、租金等)
三)农民增收潜力分析
1市场前景比较广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由稳定温饱型向总体小康型过渡。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巨大。为农民多元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全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发展势头。市场需求总量将迅猛增加且呈现多样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较大空间。
2资源赋存比较丰富。果、烟、菜、畜、劳务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农民增收空间会越来越大。随着煤炭、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3宏观环境有利增收。国家、省上对西部大开发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日趋宽松。加之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
四)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
1区位优势不足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性障碍。农民增收先天因素不足。山川塬兼有.灌溉条件落后,难以融入大的经济圈循环交流。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的特征十分明显;加之地处交通“盲肠”地段。
2农业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性障碍。县级财政自给率仅有12%用于农业生产投入十分有限。融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缺乏大幅度增长的基础。加之农村信贷“门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慢。
3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智力性障碍。高中文化程度只有18.3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38%文盲半文盲占7.29%农民科技素质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开拓市场的胆略。全县11.24万农村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没有走出小农经济的圈子。
4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以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占很大比重。规模较小。农民增收的基础还很不牢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
5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机制性障碍。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80%农副产品仍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难以实现加工增值增收。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深度系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