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工作职责。乡镇党委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团结带领乡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1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抓好乡村和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落实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3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重视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完善乡村矛盾排查机制,深入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注重防范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有效处置突发事件。4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城镇服务设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5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认真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责任人职责,抓好乡镇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带好乡镇干部队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大学生村官队伍,加强乡村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2.坚持任职条件。乡镇党委书记人选。根据岗位特点,必须具备党内有关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突出以下6项:1思想素质好,大局意识强,能够领会把握、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2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热爱农村工作,善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带头实干,注重实效,善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推动工作落实。4熟悉农村社情民意,善于同农民打交道,具有较强的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敢抓敢管,善于抓班子带队伍。6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严以律己,作风朴实,群众威信高。
3.着力选优配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严格选拔程序,完善选任方式。切实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来。乡镇党委书记人选一般应具有乡镇、街道工作经历,优先从具有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任职经历的人员中选拔。选拔任用乡镇党委书记,要在县委全委会或全县领导干部会议范围进行民主推荐,一般应经过县委常委会或县委全委会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县委常委会决定任命之前,要征求县委委员的意见。乡镇党委书记的任免,须报市(州、地)党委组织部备案。乡镇党委书记一般应任满一届。任期不到三年调整的要报市(州、地)党委组织部同意。
4.优化年龄结构。注重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作用。乡镇党委书记要以35岁至50岁的为主体,换届集中调整时。适当保留一部分富有经验、工作得力的50岁以上的干部,注意选拔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改善乡镇党委书记队伍整体结构。
5.加强教育培训。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由市(州、地)党委主要负责。市(州、地)党委重点组织开展轮训和专题培训,省、市、县分级承担培训任务。省(区、市)党委组织部每年要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任职培训。县(市、区)党委负责日常培训。对乡镇党委书记的教育培训,既要突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又要强化对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区域经济、做好群众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要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大选派乡镇党委书记到上级机关、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力度。
6.培养后备力量。要重视乡镇领导班子和乡镇党委书记后备队伍建设。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