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其效益。
五)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评价真实可信。
2.建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评价及敬业精神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育人环境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以课改为契机。家长对高中教育的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六)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1.县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对全县课改实践进行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县教研室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改研究为中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做好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浪二中省级课改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全县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各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规定。
2.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通识培训和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
3.组织、准备高中新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
4.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5.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阶段。以后逐年推进。直至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各普通高中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全、开好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4.探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联校培训。
6.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探索学校“必+选”课程设置背景下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新课题。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构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3.设计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计划。
4.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