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实施工作意见 >> 正文
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实施意见

  二、落实总量减排主要任务

  (一)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行业发展规划中,依靠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  

  1.对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省政府签订的“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责任书的福州市榕昌柴油发电有限公司、福州明达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厦门永昌电力有限公司、晋江晋源柴油机发电有限公司、厦门电厂、龙岩电厂、华电漳平电厂、华电漳平发电有限公司、漳平余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永安余热发电有限公司、永安火电厂等11个小火电厂,要责令其按期关停。  

  2.对国家明令取缔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要组织拉网式检查,全面取缔关闭并加强日常监管,特别是小冶炼、小造纸、小化工等废气、废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防止死灰复燃。  

  3.认真落实省政府批转的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龙岩、三明、南平、泉州、莆田、漳州市要分别按计划淘汰和改造(转型)落后水泥产能856万吨、450万吨、70万吨、274万吨、6万吨、12万吨。

  (二)通过优化发展降低排放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区域发展规划中,合理规划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依靠优化增长和集中防治降低排放总量。  

  1.促进产业集聚,尤其是在石化、临港工业产业集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以及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控制。  

  2.加快推进lng燃气电厂及沿海城市lng燃气管道项目建设,促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能源消耗的污染物产生量。  

  3.大力推广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经验,实行同类排污企业相对集聚、污染集中治理,综合回用处理后的尾水,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通过规模化治理降低治理成本。  

  4.积极倡导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行工业企业节水减污,建设节水型企业。因地制宜,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实现污水少排放或零排放,建设节水型社会。  

  5.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加快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倡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区域循环式发展,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  

  6.继续筛选、确定并公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在石化、电力、造纸、啤酒、钢铁、建材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要依法监督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三)通过区域整治工程减少排放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流域、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中,依靠环保治理工程削减总量。  

  1.按照市场化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这是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的治本之策。到“十一五”末,全省要新扩建67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176万吨;新扩建59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新增日处理能力1.44万吨。要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收集管网滞后和污水垃圾收集量少、处理设计规模过大和运营成本太高、处理费收缴率低和运行费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精神卫生实施意见
       市推行科学婚检预防出生缺陷实施…
       原平市司法局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实…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意见
       做好农村电影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
       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
       做好党组织设置与调整和党员组织…
       做好党组织设置与调整和党员组织…
       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实施意见
     
    电气技术人员个人总结
    发挥妇联优势构建和谐社会
    十七大新华时评不断改革开放事业…
    县发改系统科学发展座谈讲话
    镇党代会闭幕词
    杭州城市管理学习体会
    适应经济体制转变做好新时期发展…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结束时讲话
    高中同学聚会贺词
    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香港考察学习培训的主要收获
    香港考察学习培训主要收获及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主要篇目介
    县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基本情况
    社区建设主要做法
    老干部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申报
    收费所创青年文明号主要事迹
    三八红旗手主要事迹
    优秀班主任主要事迹材料
    班主任主要事迹材料
    实施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