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为400万吨,省内区域间流通量约为2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流通量约为1300万吨。
2、主要粮食物流通道规划。根据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结合湖南粮食流通实际,在全省规划建设“四纵两横”六大粮食物流通道。“四纵”为:京广线、洛湛线、枝柳线铁路和湘江水道。“二横”为:湘黔线、湘桂线二条铁路。这六条通道既是我省粮食流出、流入通道,也是全国跨省粮食运输的主干道。
3、区域布局。国家发改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把长沙、岳阳、衡阳定为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布局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节点。根据我省实际,将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四大骨干”,即以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园为中心,辐射省内外;以岳阳为湘北物流区域、以怀化为湘西物流区域、以衡阳为湘中南物流区域、以郴州为湘南物流区域的四大骨干,流向粤、桂、云、贵等地,形成南北对应、东西互动、地区协调、各有侧重的物流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设好一批现代粮食物流园区。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适应现代流通要求特别是散装散卸的粮食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节点,发挥园区功能,实现铁路、水路、公路的有效衔接和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其中以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园为中心节点(重点建设好湖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和霞凝粮库水运码头),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物流园为区域性骨干节点,其他为市级节点。
2、形成跨省跨区粮食物流通道。重点建设京广线、枝柳线、湘桂线、湘黔线、洛湛线沿线有铁路专线或有月台、罩棚的粮食流通项目,增建或改造中转仓容和装卸设施,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供应能力。完善港口中转库及粮食码头功能,建设好洞庭湖、湘江水道粮食通道。其中长、株、潭、衡、郴州稻谷流出通道主要通过铁路运往周边省份。环洞庭湖区粮食流出通道经水路运往东南沿海;经铁路直达两广等销区;经公铁联运销往湘中、湘西地区。粮食流入通道主要是三条:一是由京广线进入全省各地;二是由京珠高速或107国道入湘;三是经海运由长江抵岳阳。
3、发展散粮运输。依托现有散粮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配套设施,打破制约散粮运输发展的“瓶颈”。推动形成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多环节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加快发展散粮汽车运输,形成收纳库到中转库和收纳库、中转库到粮食加工企业的“包粮改散粮”运输,提高粮食公路散粮运输的比重;建立水运散粮中转运输系统,发展散粮船舶运输;推动散粮集装箱公铁联运,发展“门对门”散粮配送服务。
4、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加强与省外销区及省内产、销区的有效对接,搞好小麦、玉米、大豆等调入品种的产购衔接,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鼓励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整合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和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粮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5、加强技术设备研发推广和标准化工作。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加快研制并推广散粮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制定和推广粮食物流标准,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品质检测标准化。
6、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在全省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和骨干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投资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节点,建立全省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四、建设项目
为实现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目标和任务,要重点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