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粮食物流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条件不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年流通量逐步加大,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粮食物流规模巨大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外调粮食较多,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播种面积稳定在年500万公顷以上,年总产量2800万吨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4%。有42个县(市、区)被列为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粮食商品量保持在800—900万吨,商品率30%左右。近几年调出省外粮食年均400万吨,从外省购进小麦、玉米等粮食近300万吨,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预计随着商品量的增加以及与外省粮食品种互补性的增强,到2015年,湖南粮食流通总量将增加到1300万吨。从流通方式看,火车运输占70%,汽车运输占25%,水路占5%。湖南出口粮食主要经湘江、长江到江苏张家港、南通港和上海港换船外运。
(二)仓储设施较为完善
全省现有国有、国有控股仓储企业335个,总仓容1228万吨,其中完好仓容986万吨。非国有企业总仓容在300万吨左右,基本上为完好仓容。有铁路专用线库点24个,仓容185万吨,年实际中转量225万吨。有专用码头粮库23个,泊位63个,总吨位3.7万吨,年实际中转量30万吨。1998、2000、2001年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建设了国储粮库项目74个,仓容226.5万吨,总投资13.33亿元,分布在全省60余个粮食主产县、市。散粮收发功能得到了加强,1998年建设了容量30万吨的浅园仓,具备了铁路、公路的散粮接收发功能。新建粮库项目均配置了机械通风、熏蒸杀虫、粮情检测及汽车衡等先进储粮设备、检测管理系统。粮食进出库基本实现了机械操作,全省三批新建粮库共配置机械设备5033台套,投资14638万元。1995-2000年建设的7个世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总仓容78.5万吨,均按散粮装卸要求设计,有力地提升了我省粮食流通“四散化”水平。
(三) 粮食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湖南粮食储藏技术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机械通风储粮达到90%,一批储粮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建立了“潇湘粮网”网站,各市、州粮食局和新建国储粮库按标准建立了局域网,有近300人的专业操作人员,及时发布粮食市场信息。省粮油产品质监站作为全国唯一的稻谷区域重点粮油产品质检站,拥有国家和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权,承检产品(参数)达到六大类173项。全省还有8个市州建立了粮油产品质监站,并通过了国家局的验收和授牌。
(四)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湖南粮食产业形成了以米面油为支撑的加工体系,目前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408家,总资产逾100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企业377家,年加工能力450万吨。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142家。2007年,新增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15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工大米突破300万吨、面粉面条3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20多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10亿元。现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8个、湖南名牌产品39个、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产品186个。粮食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全省现有仓储企业344家,其中仓容量5万吨以上的49 家,年周转量50万吨的企业有20多个。
但从总的来看,湖南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还比较落后,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