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机制
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走质量建党、兴党、强党之路,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发展水平原因,党员教育培训方面仍存在观念陈旧、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等问题,教育培训不分老少及行业“一刀切”、“一锅煮”、“一般粗”,教育手段仍是“一张嘴”、“一块板”、“一张报”阶段,教育培训的落后成为提升党员素质的“瓶颈”。针对此现状,我们积极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变你听我讲、我说你做为“开放式”“互动式”“自助式”教育培训。一是整合资源,创办了流动党校、老年党校、农村经济能人讲演团。去年,组建了一支由政策、法律、经济、卫生、农业实用技术等41位专家、教师组成的“流动党校”讲师团及11名农村经济能人组成的“经济能人讲演团”,定期或不定期给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党员进行党建理论、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着眼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训中的作用,依托我县近几年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深入田间地头,让农民党员“吃点菜”,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创办了老年党校,让离退休党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更好地发挥余热。二是开拓眼界,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洗脑工程”。在继续抓好例行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轮训的同时,组织村支书们洗脚进城、进城洗脑,走出桂阳看桂阳、跳出农业看农业,去年先后分3批组织110余名优秀的农村五星级支部书记到长沙、浏阳、华西村等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启迪发展思路。三是更新手段,大力实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及创办党建网站。自去年来,我县大手笔投入、高起点建设,共筹资2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20多个远程教育站点,成为全市投入最大、档次最高、配置最全的站点。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办桂阳党建网站,创建党员干部网络教育新平台。
三、增强党组织向心力,根本在于创新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市场理念的深入人心,部分党员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在对全县党员队伍建设调查中,我们发现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失衡已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调查反映,有30.2%的农村党员、19%的机关党员认为党员想退党的主要原因是当党员吃亏,农村年轻人递交自愿加入组织的不到10%,76%的不愿加入党组织的年轻人认为加入党组织的约束太多,权利太少,入党吃亏。特别是部分农村党员抱怨党员义务实实在在,权利却口惠而实不至,如在税费上缴、计划生育、捐钱捐物、做义务工方面党员要率先垂范,牵涉到一些个人利益时,往往套上党员讲奉献帽子。对此,我县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利益补偿方式保障党员权利的新机制,认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确认共产党员作为普通生产消费者的本能需求,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重。一是建立党送温暖机制。对党员,特别是对困难党员,建立定期慰问制度。今年七一前夕,我县40余名县级领导便走访慰问了194名特困党员。同时,对一些特困党员实行临时救助,去年先后为20余名遭遇天灾人祸的党员救助近万元。二是完善村干保障机制。基层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一线,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为充分调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