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quo;的“双培养”工程,在机关围绕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5)坚持党务公开,推进党内民主,保障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党内情况向党员通报、重大决策征求党员意见制度,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动员和组织党员参与党内决策,逐步推行党员议事会、党内重大问题决定和决议投票表决制。严格执行党内选举制度,开展基层党组织班子换届“公推直选”、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的试点工作。2009年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每个街道选择一个条件成熟的社区开展直选试点工作。在继续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的基础上, 自2009年始,开展发展党员票决制试点工作。
3.构建维护权益、协调利益、凝聚人心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共同理想,整合共同利益,引领共同目标,组织共同治理,动员共同创造,实现共同发展。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依法维护群众在财产、就业、分配、教育、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功能。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得到发挥。坚持用广大党员的带头作用和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吸引群众。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各类学习型组织的作用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把党和政府的主张与民意统一起来,巩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
(2)培育服务组织。组织、引导和支持群众建立经济、文化、安保、家政、健康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专项互助组织。开辟服务设施,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为群众学习、娱乐、健身服务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3)建立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平台。坚持“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要求,筹建东城区党员服务中心,推进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服务网络。长期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总结推广“结对帮扶”、“365阳光驿站”、“民情日记工作法”、“党员亮牌服务”等服务项目。
(4)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民意调查制度。通过党员联系群众、座谈走访、信息采集、听证会、公示等形式,及时倾听群众的意见,准确掌握群众需求。建立民意反馈制度。对群众提出来的意见和要求,应当在本单位解决又能够解决的,要抓紧解决;对于需要上级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或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和协助上级解决;对群众不适当的要求或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领导和组织经济社会基层组织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和群体建立沟通协商渠道,通过民主协商和平等对话等形式,增进沟通与了解,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调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4.构建责任落实、措施到位、保证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务工作者,使党务工作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人、财、物的支持和投入,切实解决经费短缺、场所不足等问题,为推进基层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