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四、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十二)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完善在城乡新经济社会组织、产业链、专业协会、集贸市场和社区楼宇、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推行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区、村(社区)与园区等联建党组织,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党组织,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型党组织,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
(十三)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公推直选,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定期从上级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任职、挂职或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鼓励区县(自治县)部门、乡镇(街道)实改非干部离职带薪到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动员、组织市级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秀干部和人才到区县(自治县)工作,选派区县(自治县)、农村基层干部分别到市级机关、城镇挂职锻炼。选拔优秀乡镇党政正职到市级部门担任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力度。实施“农村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和村工作。
(十四)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
管理体系。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实现从单向被动管理向双向互动管理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重庆市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由追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拓展党组织服务功能,健全流动党员服务体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实现由单纯注重管起来转变为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认真制定农民工党员党费交纳标准,研究制定在用工、培训、任职、薪酬和参加活动等方面维护农民工党员权益的政策措施,组织农民工党员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工党员返乡创业,努力建设“农民工党员管理服务示范区”。探索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十五)建立城乡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活动,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村(居)民事务代理中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心(点)等,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深化和拓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党员义工、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接待群众等制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城乡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就业、社保、住房、培训、医疗、子女教育和